所謂的慢食,是一起相忘於江湖!
2022-10-12

說到慢食文化,阿美族是不刻意為之也不自知的實踐者,由食材的採集、烹調到享用,不疾不徐。
不過,對於『慢食』這個名詞,我們的主觀見解是…
美食不會是餐桌上的主要重點,食材、產地到餐桌、當季與否也都不是我們對慢食的理解。
慢食是因為有朋自遠方來,共食佳餚,才進而產生意義。
畢竟食物最終也只是媒介,吃的人才是主角,與你喜歡也在乎的人一起同桌,暢所欲言。
重拾過往的飲食記憶,超越口腹之慾的眾樂樂,是我們在『慢食』2字裡找到的熟悉感。
聽老一輩的人道起從前,說以前吃飯是一件大事情,圍桌吃吃喝喝是農忙之餘唯一的消遣,到了豐收的季節也是有過之無不及。
原住民餐桌說不上大魚大肉,但是能共桌與他人心意相通的談天說地,人間有味是清歡!
自小有記憶開始,但凡有事需要鋪張(如結婚、當兵、生雙胞胎之類),街坊親戚就會聚集,然後開始『準備』階段,殺一隻豬來慶祝。
透早長輩們開得利卡,去養豬戶那裏把豬隻載回來,男丁磨刀霍霍處理之後交給再一旁待命的婦女們。
婦女把豬肉簡單處理,佐以小辣椒加鹽加一點肉湯的蘸醬,野菜就和豬肉一起做一鍋湯,炒幾盤當令食蔬,再用一盤現切的生魚片畫龍點睛,即便有時候記不得是為了什麼而聚集,但是對於吃這件事是歷歷在目。
而且,共食還會滋生幸福感。在物質感官的享受之餘,打屁哈拉也提供我們在精神層面的暢快。
春燕阿嬤專輯裡的一首『聚會歌(Get together)』,很好的詮釋出了這種無法言喻又熟悉的氛圍。
在這種氛圍之下,我們樂此不疲,是每吃一頓,就重新得力!
也舉杯,敬明天之後的來日方長。
而所謂的慢食,就是一起相忘於江湖!
Bon Appétit
訂閱一份台東不?👇